擁擠是危險事故的極大隱患,所以每到節假日或大型活動期間,相關部門就要嚴陣以待,以防發生意外。然而這樣的措施,卻很難套用到擁擠已成常態的大醫院。如何才能疏散蜂擁至大醫院就診的患者?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卻收效甚微。 據中外踩踏事故研究結果,公共場所室內達到每人1平方米,室外達到每人0.75平方米,需要啟動應急預案。照此標準,大醫院人流密度超過警戒值的并不少。掛號處、門診室人挨人、人擠人,吆喝聲、叫罵聲不絕于耳,大打出手者也不罕見。 這樣的混亂雖不至于像踩踏事故一樣瞬間暴發,卻隱患無窮。醫生會因此不能認真看病,病人心情愈加煩躁,就醫氛圍尤顯緊張,醫患間溝壑更難填平。上海一名醫生就因忍受不了醫院的醫療擁擠,一年前從很多人羨慕的公立三甲醫院轉到了體制外的民營醫院。他毫不掩飾地說:“無論對于患者還是醫生來說,那擁擠每天都是莫大的煎熬。” 大醫院擁擠,小醫院卻閑得發慌。本報記者回老家時患病,去鄉下醫院就診,發現那里既沒檢查設備,上門的患者也沒幾個,有醫生甚至隨意給病人問個診開點藥后就急著去打牌了。不可否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特別是優秀醫生扎堆大醫院的現狀直接決定了患者必然流向醫療水平更有保證的少數三甲醫院。我們不能譴責患者想到好醫院就診的想法,只能期望更多醫院變成“好醫院”,即只有規模大小的區別,沒有治療一般疾病時的水平差距。 成為好醫院的核心是要有好醫生,但顯然,我國執業醫師數量,特別是任職基層醫院的全科醫生數量還有缺口。按醫改目標,到2020年我國要初步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就是說,至少需要30萬~40萬名全科醫生。但2013年我國執業(助理)醫師為279.5萬人,其中全科醫師14.6萬人,平均每萬名居民僅有1名全科醫師。培養出合格的醫生,并把他們留在需要的崗位上,已成為醫改的重要任務之一。 無論是基層醫院,還是民營醫院,還都需要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增加基層醫院藥品數量,有助于社區居民就地取藥,將三甲大醫院從慢病“取藥點”的尷尬地位中解脫出來;給予民營醫院一定政策優勢,規范其發展,讓民營醫院盡快脫離“低端、不負責”的刻板印象。只有“好醫院”越來越多,才有助于它們各司其職,達到最大限度分流病人的目的。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