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人才流到民營醫院或外資醫療機構,看似流失,卻是流動,從國家的層面、從區域的層面來說一定是好事。 最近,隨著急診室女超人于鶯從中國最高醫府北京協和醫院“逃離”,引起業內外的廣泛與高度關注。就在好幾天前,有知名報紙要求我從體制方面、職稱制度與績效建立制度去談談看法。其實,我覺得這種現象挺正常的,并沒有人們說的那么可怕,應該坦然對待。 越來越多的醫生逃離公立醫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由來已久,并不是今天才有。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大量的醫學生出國留學,也是一種“逃離”,有的拼搏之后回來了,有的一去不復返;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下海經商的醫生亦不乏其人,這也是一種“逃離”,很多人也是一去不回頭了。以上的“逃離”,不管怎么講,對醫療衛生行業來說,打擊是沉重的!更是重大的損失!最近,更令人扼腕的是,不少熱愛醫療事業的醫護人員含恨離開心愛的職業,也是“逃離”,這是不可思議的“逃離”!據媒體報道,僅2011年一年,上海某公立三甲醫院就有20名醫生辭職,北京協和醫院內科曾一年內有10名醫生辭職。另據媒體統計,從醫學生開始計算,最嚴重的情況每年有40%的人“逃離”醫療行業,這就非常值得反思! 醫生“逃離”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不滿科研考核大夫的評判體系的,有不滿勞動薪酬制度的,有不堪重負的,有不滿醫院管理制度的,有不滿特權服務的……相同的是,他們走了,他們“逃離”公立醫院了!與過去有很多醫生直接“逃離”醫療行業不同,現在醫生的這種“逃離”,更多的是對體制的不滿,從此體制逃到彼體制,從公立醫院逃到民營醫院或外資醫療機構,但最終并沒有離開醫療領域。 從另一角度來看,公立醫院人才流到民營醫院或外資醫療機構,看似流失,卻是流動,從國家的層面、從區域的層面來說一定是好事。與醫改的大方向,與國際潮流是合拍的!當前國家層面推動的醫生多點執業即使羈絆不少,但最終是朝這個方向推進。從醫院的“個體”層面來講,看似人才“流失”了,但是對于一個對人才管理有一定敏銳度的醫院院長來說卻是一個提示,既要研究與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醫院文化建設,更要成就人才培養的活力。對于醫生個體來講,“樹挪死人挪活”,“不換塘的魚不肥”,醫生流動了,價值隨行就市了,真正的價值也體現了! 目前,公立醫院人的能力與薪酬制度不成正比,醫生的收入并非真正的知識價值與技術價值的總和。同時,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逐漸回歸之后,他提供的是基本醫療服務,因此會倒逼各種人才的重新市場價值定位。 日前,我在深圳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做了一個《公立醫院體制創新路在何方》主題演講,其中講到公立醫院體制創新遇到的8大困境包括:公立醫院在無序中徘徊;基層醫療面臨困境;多點執業和雙向轉診問題;大數據時代的改革觀念;醫護人員的尊嚴和知識價值;醫療投入問題;醫療費用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針對這八大問題,我提出醫改要解決的是三個回歸:公益性回歸;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回歸;尊重生命價值的回歸。 所以,對于公立醫院醫生這種“逃離”,我覺得并不可怕,也是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的一種回歸,真正可怕的是改革到了今天,我們還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機制來保障基層醫療隊伍的健全和穩定,還是這么薄弱。如果基層醫療機構中的優秀人才都流向大城市、流向大醫院或者流向民營醫院、外資醫療機構,那到時誰為偏遠貧困地區的群眾及社區的百姓提供方便就近的醫療服務呢? 廖新波(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 網名:醫生哥波子)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