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創“村居干部+基層民警+醫務人員”組隊入戶排查工作模式 “三人小組”洗樓戰“疫”忙 ![]() 南沙區大崗鎮靈山社區兩新黨支部書記劉紀剛在小區大門為居民測溫。 ![]() 花都區嘉匯居委四人工作小組上門進行摸排工作。 ![]() 白云區人和鎮崗尾村黨支部書記劉燦邦。 ![]() 海珠區龍鳳街工作人員上門進行摸排工作。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攝 ![]() 越秀區北京街都府社區“三人小組”上門服務。 毫無疑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廣州城市面積廣闊,外來人口眾多,商貿業高度發達,交通網四通八達,防控形勢尤為嚴峻。在關鍵時刻,如何體現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與擔當實力,既要不留死角、全面防控,又要發揚法治文明、弘揚城市精神,成為重中之重。 摒棄“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方式,廣州始終將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擺在首位,充分發揮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和基層治理、黨員先鋒等各層面的力量,在一系列暖舉措中展現出城市的硬實力,讓疫情防控的“主戰場”變成基層治理能力的“磨刀石”。 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1月21日~23日,廣州市新增確診病例全部為自主就醫;1月24日~29日,主動排查出的病例占35%;1月30日-2月5日主動排查比例為68%;而2月6日~12日主動排查比例提高到78%。這充分證明,廣州構建的基層一線防控體系在這場戰“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策劃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湯新穎、王曉云 稿件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瑞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瑞琪、廖靖文、吳多、耿旭靜、董業衡、曾衛康、徐靜、張曉宜、湯南、李大林、何鉆瑩、肖桂來、繆璟(署名除外) “要小家安,更要大家康” 主動出擊、走訪摸查、建立市民健康管理臺賬,廣州首創“三人小組”模式,由村居干部、基層民警和醫務人員組隊,全面入戶排查重點人員。一些區域還形成“3+1”的工作模式,在社區中筑牢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 “您好!我是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今天再來量體溫……”1月29日,在北京街都府社區,由社區黨委書記鄭江虹、北京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吳慧敏和派出所民警陳偉靈共同組成的“三人小組”齊上門,向一名從武漢出差回來的居民了解情況。 資源不足、人員流動、行程瞞報……各類問題往往會在戰“疫”一線中暴露。為了建立市民健康管理臺賬,只能靠人力一步一個腳印走訪摸查出來。早在1月24日(除夕),越秀區就開展社區“三人小組”入戶走訪工作機制,落實“一人一冊”健康管理。 因為要近距離測量體溫,吳慧敏醫生防護到位,穿戴好N95口罩、護目鏡和防護衣,而戴著外科口罩的鄭江虹和陳偉靈則與居民保持兩米以上的距離。“36.8℃,體溫正常”。這名居民已經居家隔離了多天,“三人小組”叮囑他不要松懈,有情況隨時聯系家庭醫生。 探訪結束后,吳慧敏和同事立即趕往其他社區。“今天我應該要走訪5個社區,上下午各一次。”而鄭江虹則抓緊返回社區居委會,匯總情況和數據,在中午12時前報送疫情防控工作摸查情況。整個春節都在忙碌中度過,她說:“我要小家安,更要大家康。” 這支“三人小組”是越秀區222個社區其中一個小分隊,也是廣州第一時間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的縮影。廣州首創“三人小組”模式,由村居干部、基層民警和醫務人員組隊,全面入戶排查重點人員。一些區域還形成“3+1”的工作模式,在社區中筑牢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 荔灣區沖口街全街有12500多套出租屋,光重點對象就有1055人。街道在“三人小組”的基礎上加派1名熟悉情況的出租屋管理員,組成“3+1”模式上門。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午1時左右,坑口聯社治保會民兵巡查時注意到村里剛停放了一輛鄂D牌私家車,便向街道來穗人員和出租屋服務管理中心主任辛振翀反映情況。辛振翀一聽便知車主是轄內一位湖北籍李姓二房東,因為相熟,他立刻通過微信聯系到李先生,了解到他們一家三口剛從湖北荊州自駕回來。“問清他們沒有發燒咳嗽,然后要求他們趕緊在家隔離、不要出門。”辛振翀說,隨即他們通知居委會三人小組第一時間上門,對李先生一家進行居家隔離和醫學觀察,并一手承擔他們的生活安排和供給。等忙完這一切,已是第二天凌晨2時。 正是有了像“三人小組”這樣一批召之即來、來之即戰的最美“逆行者”,在廣州的大街小巷為抗擊疫情奔走奮戰。廣州基層防疫工作才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措施實”,讓街坊感受到“專業、安全、貼心”。 “最危險的地方就讓我去吧” 2月10日,白云區崗尾村黨總支部書記劉燦邦將200個護目鏡送到人和鎮上的一個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隔離點。他說:“這種時候只有村干部沖在前面,大家才有信心。”在他的帶領下,從大年初五到現在,已經累計2000多人次志愿參加防控值守。村里幾名70多歲的老黨員也積極響應號召參與其中,真正發揮出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崗尾村是白云區人和鎮的兩個貧困村之一,在疫情防控之初,崗尾村各類物資比其他村更緊缺。作為崗尾村黨總支部書記,劉燦邦必須想辦法。年薪只有5萬多元的他帶頭向村委會捐款8000元,用于前期物資的購買。但是對全村的疫情防控來說,這僅是杯水車薪。 (責任編輯:Doctor001) |